冬奥会北京两大赛区8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高科(2)
正是这一项项的“智慧建造”和自主创新技术,成为“冬奥速度”背后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绿色办奥
首次大规模使用环保制冷剂
北京冬奥建设中,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一大批新建和改造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更是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最美的冰”、“最快的冰”将逐一对外亮相。

国家速滑馆
2020年11月11日,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的首都体育馆诞生。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如何解决二氧化碳在20℃以上不制冷的问题,使得这套制冷系统在夏天也能工作?承接制冰工作的艾斯特公司副总经理王博告诉记者,制冷管道盘踞在混凝土层中,制冷管之间的焊接非常关键,一旦出现缝隙导致冰面温度不均匀,将会影响整个冰面。“冰面在冰板层上进行制冰,混凝土冰板层这一工序尤为重要。用二氧化碳制冰其实就像做一块切糕,制冰师要按照顺序依次料理每一层物质,每个环节都不容闪失。”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还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比如首都体育馆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绿色属性;国家速滑馆即将亮相的“最快的冰”把场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200万度电。
北京赛区的15块冰面,均呈现出绿色环保属性。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15块冰面中有7块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仅首体园区就有包括首体、“冰坛”在内的4块冰面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除竭力打造“最美的冰”之外,还成为二氧化碳制冰最集中的区域。

首体内景
风电、光伏电能用于冬奥会
此外,这15块冰面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进行制冰。随着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正式进入北京,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今冬开始利用绿色电能开展建设、运行,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绿色”,还明显体现在延庆赛区场馆建设中。延庆赛区是一个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电力的绿色清洁能源赛区,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利用,全部净化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它还是一个“生态赛区”,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所有珍贵树木全部就地、迁地保护,所有施工面全部进行生态修复。
为践行绿色办奥理念,一大批环保专家踏遍青山,用两年时间为延庆赛区制定出54项环保考核指标。山区搞建设,建设者想出了很多妙招。碎石用钢筋笼精心拼装成“石笼墙”,大量用于配套建筑建筑墙体。石笼墙、木屋顶,既节省了材料,又让延庆山区村居特色油然而生。建设者还专门制作了蜂巢格室,用可以自然降解的蜂巢格室,将混有原来山区草根、草种的原土固定。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原有裸露的赛道就恢复了小海陀原有的一片生机。今年春天,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将全部完成。
关键词:可持续
多数场馆可夏、冬季项目转换
“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已经成为现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正是遵循着这一理念。北京赛区除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两个比赛场馆外,其他比赛场馆全部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而且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夏季、冬季项目场地自由转换的“两栖”能力。
52岁的首都体育馆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排球主赛场,它将再次“出征”,在冬奥会时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
“北京冬奥建设不大拆大建。”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直言。比如首体改造工程,就是从传承保护角度出发,不对外观做大的改变,甚至对南门入口台阶上的老石材进行保留,场馆的外立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延续使用之前的仿石涂料。同时,坚持保护性拆除和修复,在结构性拆除过程中,项目部采用静力拆除技术,舍弃大型拆除机械,而选用水钻、绳锯等震动性较小的工具,以减少对老场馆结构的扰动。
文章来源:《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网址: http://www.gkjqwyyy.cn/zonghexinwen/2021/070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