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高科技人才来昌留昌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3月18日,是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这一天,记者走进我市多家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采访几名外地来的高端科技人才时,意外地听到了相似的声音--“一次机缘巧合路过南昌……”“一次机缘巧合朋友让我来南昌看看……”“也是机缘巧合认识了南昌的朋友……”一次机缘巧合后,他们都决定留在南昌,扎根这片红色热土创新创业、发光发热。
真有那么多机缘巧合?
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这一次次“机缘巧合”的背后,是南昌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10条”“百场校招”等引才留才举措,更是为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南昌速度”--落地十月开工 助力梦圆太空

南昌凯迅光电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潘彬指着实验员手中6英寸的太阳电池外延片告诉记者,公司全自主设计研发及生产的6英寸太阳电池外延片已成功装备至陆地探测一号卫星上。看着这块小小的零件时,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里满是光亮。
今年1月26日,这小小片状物随着我国陆地探测一号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至太空,这是潘彬向“航天强国”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的有力证明。
说起这块小小物件诞生的经历,还得回到7年前。2015年,潘彬辞去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教师的稳定工作,转而“下海”做研究。
自称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狂”的潘彬为什么会选择南昌?“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是因为感动而留了下来。”原来,以潘彬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先后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选择创业地点。一次机缘巧合路过南昌时,他们想起有朋友也曾推荐过南昌,便抱着“看看情况”的心态来到了南昌临空经济区。出人意料的是,当地政府不设任何投资门槛、不指定注册金额及注资时间,还有对他们团队高度的信任感,让潘彬很“心动”。“当我们的团队再次回访时,当地就已经把光电信息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这个定位让光电信息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实现了合作共赢,所以我们当天就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潘彬回忆起第二次来南昌便决定扎根于此的场景,依旧满是感慨。
2016年1月,公司开始建设厂房,创造了从破土动工到投产仅用10个月的“南昌速度”,“这么快的速度足足为我们节省了几千万元的成本开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南昌亲商、安商的力度和信心。”
“每天从人才公寓至公司仅需十几分钟路程,大家还抱团成了‘邻居',南昌的好政策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昌爱才、惜才之情。”潘彬还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能持续发力为中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秘诀就在经费的投入--“单靠公司的力量,这个过程会很慢。但有了政府的扶持,通过划拨专项科研经费资金、引导企业申报科研项目,还对获批的省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再予以50%的配套经费资助等资金扶持,我们做什么都更有保障、更有干劲了。”
如今,凯迅光电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四元系LED芯片制造商,他们企业也是国内首个制作6英寸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外延片且成功装在卫星上使用的企业,填补了国内大尺寸高效太阳电池外延片空白。
“南昌温度”--把“外人”当“家人” 感动IT精英

查看技术部小伙子的代码编写得是否顺利、前往社区检验物联防控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思考新一轮的大数据如何与行业智能化更好地嫁接……观察、实践、思考,是一名从事IT行业多年的精英男士每天的“必修课”,而这名IT男便是江西省智慧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邱吉刚。
邱吉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信息通讯工程专业,起初在美国贝尔实验室探索5G系统研发。但如今他已带领团队来到南昌,准备迎着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乘风而上。
“天热、菜热、人热,南昌的‘三热'让我体验到了别样的温度。”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来南昌创业时,邱吉刚打趣地说道。可实际上,此前他对南昌并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
几年前,邱吉刚一直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通信系统工作。但一次机缘巧合,好友邀他来南昌看看最新的工作机会时,他并没有太在意,谁知这一看,还真看上了。“2019年我从老家成都来南昌,当时孩子还小,路途也相隔一千多公里,研究院说会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让我采用周期性驻地加远程办公等方式开展工作,这样就可以切实解决了我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的难题。”如此贴心的关怀,让邱吉刚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当即,他决定留下来,为这座城市搭建起更多智能化需求、研发更多智慧城市数字引擎、提供多行业领域的技术服务,用“成都热辣”回应“南昌温度”。
文章来源:《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网址: http://www.gkjqwyyy.cn/zonghexinwen/2022/0324/870.html
上一篇:iQOO 9 Pro赛道版上手:芳纶纤维材质,质感更Pro
下一篇:光韵达(300227.SZ)拟斥857.28万元增资协同创新高科技